9/5《世紀編舞大師》、10/3《光》、11/28《巴黎我愛你》2025上映
LOGO

《普立茲記者》6.12追根究柢


分享到

★ 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倫敦影展 / 釜山影展

★ 美國棕櫚泉國際影展 年度最佳觀眾票選獎 得主

★ 波蘭影展  最佳生產設計、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電影

★ 「波蘭最高榮譽」波蘭金像獎老鷹獎  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服裝設計獎、

最佳剪輯、最佳電影、最佳產品設計、最佳攝影最佳化妝 等多項提名

★ 波蘭Camerimage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

★ 「烏克蘭最高榮譽」烏克蘭電影學院金像獎 觀眾票選獎入選

★ 共計提名11項國際大獎,榮獲4項大獎

★《神秘獵殺》《在黑暗中》波蘭名導 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

★ 經典名著喬治歐威爾名作《動物農莊》為敘事

★《玩命關頭》《不可能的任務6》白寡婦凡妮莎寇比x《她們》英倫新星詹姆士諾頓

★《綠光戰警》《玩命關頭:特別行動》《欲蓋彌彰》彼得賽斯嘉

★ 真人真事改編,揭露蘇聯時期種族滅絕事件

★ 假新聞、腐敗媒體、懦弱政客、冷漠國家的精采故事

★ 揭露「烏克蘭大饑荒」最黑暗悲慘的秘密

關於電影 描述二戰前30年代 仲斯揭露蘇聯大饑荒事實驚人

故事描述英國記者加雷斯仲斯前往蘇聯,揭開一起國際陰謀的經過。

 

1930年代初期,歐陸情勢詭譎,曾經採訪過希特勒的英國記者加雷思仲斯,決心再挑戰訪問史達林,隻身前往莫斯科,意圖揭開蘇聯經濟快速成長背後的真相。在那裡,政府的鷹犬無處不在,他設法避開監視並進一步深入烏克蘭,卻意外見證超越想像的人間煉獄……。

真實事件改編,波蘭名導演阿格涅斯卡霍蘭揭露蘇聯時期種族滅絕事件,並以喬治歐威爾名作〈動物農莊〉為敘事引線,帶觀眾經歷一場歐威爾式的惡夢。全片在冷冽雪國直面殘酷悲劇,不僅尖銳探討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並巧妙回應後真相時代議題。英倫新星詹姆斯諾頓獨挑大樑、表現搶眼,《欲蓋彌彰》彼得賽斯嘉、《不可能的任務6》凡妮莎寇比亦貢獻精彩演出。

「這是一則關於假新聞、腐敗媒體、懦弱政客、冷漠國家的故事。

              而最終,這也關於個人勇氣的故事。」——阿格涅絲卡霍

 

關於導演 奧斯提名影片導演阿格涅斯卡霍 波蘭大師奇士勞斯基之助導

大師級的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1948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畢業於布拉格電影學院。 她曾與奇士勞斯基合作拍攝了他的《藍白紅三部曲》。1981年 她的電影《發燒》(Fieber) 在柏林影展的競賽中放映,提名最佳影片金熊獎,結果奪回最佳女主角銀熊獎,那年她移居巴黎。 從那以後,她製作了30多部電影,贏得了金球獎和柏林銀熊獎,也獲得了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和艾美獎提名。 她的電影《黑暗》( In Darkness 2011),《歐羅巴歐洲》(Europa, Europa 1990) 和《憤怒的收穫》(Angry Harvest 1985 ) 三度都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提名。此外,她還和女兒卡西亞阿達米克(Kasia Adamik)共同執導線上影音平台 Netflix波蘭語發音的原創影集。

關於男主角 《她們》《黑道無邊》詹姆士諾頓

詹姆士諾頓1985年7月18日生於倫敦,今年35歲,身高185公分,外型帥酷,體格壯碩,穿起西裝特別英挺,詹姆士諾頓不僅身高高,學歷也高,曾就讀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校」,從電視螢光幕起家,曾演出《歡樂谷》,《戰爭與和平》等劇集,2009年曾和凱莉穆里根合演電影《名媛教育》。

 

 

2018年詹姆士諾頓主演《黑道無邊》影集,劇中飾演極力想擺脫黑道背景、卻仍被捲入黑道鬥爭的「艾力克斯」(Alex),戲紅人紅大受歡迎,近期最知名代表作為他和「妙麗」艾瑪華森合演的電影《她們》(小婦人)。

 

關於女主角   白寡婦 莎寇比 奧斯最佳女配角凡格烈影響

 

凡妮莎寇比(Vanessa Kirby)1987 年 4 月 18 日生於倫敦西南部的溫布頓,在家裡三個孩子中排行第二。父親羅傑寇比(Roger Kirby)為英國權威泌尿科醫師,母親珍(Jane)曾為《時尚家居》雜誌編輯。小時候受到家族朋友暨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的啟發,決定走向演藝圈這條路。有趣的是,她在《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中飾演的角色也與凡妮莎蕾格烈芙有關。

 

畢業於倫敦漢普頓的女校埃莉諾霍利斯夫人學校(Lady Eleanor Holles School)後,一心嚮往走向演藝之路的凡妮莎寇比,申請了布里斯托老威克戲劇學校(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但最終申請被拒,於是她在入學艾希特大學就讀英文專業前,決定展開「Gap Year」,前往非洲、亞洲等地增廣見聞,也曾在南非參與愛滋病臨終關懷活動擔任志工。

 

演藝事業初期以劇場作品聞名,電影出道作為《Love/Loss》,電視出道作則是《焦點時刻》(The Hour)。最廣為人之知的代表作為 Netflix 影集《王冠》(The Crown),她在劇中飾演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

 

 

雖然未能入學戲劇學校,但凡妮莎寇比對於演藝這件事的熱情依舊沒有退卻。很快地,她與經紀公司簽約,遇見了劇場導演大衛薩克爾(David Thacker),於 2010 年在 Octagon Theatre Bolton 開始了舞台劇的演出,包括《吾子吾弟》(All my sons)、《群鬼》(Ghosts)以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接著於 2011 年,有點名氣的她前進到倫敦皇家國家劇院演出《女人當心女人》(Women Beware Women)、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演出《The Acid Test》。諸多作品使她成為劇場界的一位潛力新星,獲得評論家給出的不少好評。即便目前接演多部影視作品,幾乎每年還是可以看到凡妮莎寇比在劇場演出的身影。

 

從劇場崛起後,凡妮莎寇比開始前進影視圈。電影出道作為 2010 年在英國上映的浪漫愛情電影《Love/Loss》。電視出道作《焦點時刻》(The Hour)則較為知名,凡妮莎寇比在劇中出現三集,演出小角色露絲艾爾姆斯(Ruth Elms)。

 

在出道作之後,凡妮莎寇比多以電影作品為主,在 2013 年到 2016 年間較為知名的包括《真愛每一天》、《朱比特崛起》、《聖母峰》、《天才柏金斯》以及《我就要你好好的》。

 

真正讓她在影視圈闖出知名度的作品則為 2016 年播出的 Netflix 影集《王冠》(The Crown),她在劇中飾演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精湛詮釋讓她拿下 2018 年英國學術電視獎最佳女配角獎,近期代表作為《玩命關頭:特別行動》系列電影外傳《Hobbs And Shaw》,她在片中飾演軍情五處特工,也是戴克蕭(Deckard Shaw,傑森史塔森 飾)的姊妹。

 

關於男配角  《綠光戰警》《欲蓋彌彰》彼得賽斯嘉曾獲金球最佳男配角提名

《綠光戰警》彼得賽斯嘉(Peter Sarsgaard)1971年3月7日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是名美國電影與舞台劇演員,此外,他也參與了多部好萊塢大片演出,包括《空中危機》(Flightplan)、《鍋蓋頭》(Jarhead)、《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孤兒怨》(Orphan)、《綠光戰警》(The Green Lantern)、《藍色茉莉》(Blue Jasmine)、《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等。

 

 

他第一個出名角色是1995年在《越過死亡線》中的演出,隨後他還在1998年參與演出了《酷男痞女電到你(Desert Blue)》。同年,他在《鐵面人》中擔綱飾演配角,阿多斯不幸的兒子拉烏爾。賽斯嘉之後在《男孩別哭》(1999年)中飾演John Lotter,因此一炮而紅。2001年,他首次在《在世界的中心,沉淪慾》(The Center of the World)中擔綱飾演男主角。

翌年,他在《黑金帝國》(Empire)、《萬里追兇》(The Salton Sea)、《K-19》等電影中飾演配角。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他因演出電影《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演技獲得高度肯定,不僅獲得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提名,也奪得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獎。

2004年演出《金賽性學教室》(Kinsey)亦靠著出色演技,入圍廣播影評人協會及獨立精神獎最佳男配角獎。同年則在喜劇電影《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中和娜塔莉波曼有精彩對手戲。

 

其他作品包括《垂死的高盧人》(The Dying Gaul (film))(2005年),大製作電影《空中危機》(2005年)、《鍋蓋頭》(2005年)、《孤兒怨》(2009年)、《名媛教育》(2009年)、《騎士出任務》(2010年),還有超級英雄電影《綠光戰警》(2011年)。

 

賽斯嘉於2009年5月與女演員瑪姬·葛倫霍完婚,至今育有二女。2013年,他參與伍迪·艾倫編導的電影《藍色茉莉》,在片中飾演政壇的明日之星。2016年,賽斯嘉在《絕地7騎士》中飾演反派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他也將在2021年的蝙蝠俠電影中演出。

 

關於女配角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最佳女主角 蜜莉娜奧珊斯

蜜卡莉娜.奧珊斯卡(Michalina Olszanska)出生於波蘭的演藝世家,才華洋溢的她在青少年時期即出版了二本小說,後來成為一名女演員,同時也參與製片的工作。她之前在《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的演出,為她贏得二座演技獎項,分別是俄羅斯明斯克國際影展以及捷克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關於男配角喬瑟夫毛利 飾演《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

喬瑟夫毛利(Joseph Mawle)1974年3月21日出生於英國,是演員是英國演員。Mawle是最適合他的角色在HBO神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六季結尾飾演反派角色「班揚史塔克」(Benjen Stark)。

 

關於攝影 湯瑪士納米烏克

湯瑪士納米烏克(Tomasz Naumiuk) 於1981年12月23日出生於波蘭Warminsko-Mazurskie的Olsztyn。主要拍攝過作品有《妮娜》(2018),《阿莫克》(2017),入圍過2019年波蘭Camerimage電影節攝影最高榮譽——金蛙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實中的蓋瑞斯.仲斯(Gareth Jones)生平

文字來源摘自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閻紀宇

文章標題閻紀宇專欄:冰天雪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記者魂

 

 

蓋瑞斯.仲斯(Gareth Jones)1905年生於英國威爾斯(Wales)人,父親是地方學校校長,母親是鋼鐵業鉅子休斯(John Hughes)家族的家庭教師。休斯的事業擴張到俄羅斯/蘇聯,建立了烏克蘭東部的工礦大城頓內次克(Donetsk),仲斯因此從小對俄羅斯/蘇聯/烏克蘭特別神往。

 

 

1929年,仲斯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畢業。雖然年輕但嫻熟法語、德語和俄語的他,成為英國一戰名臣、前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的外交顧問,1931年前往蘇聯,訪問許多各行各業的人,後來以日記形式出版《1931年的蘇聯經驗》(Experiences in Russia 1931)一書,其中提到一個蘇聯日益嚴重的危機:農業集體化(collectivisation)引發的饑荒。

 

仲斯是第一位陪同希特勒飛行、進行專訪的外國記者,1933年初,仲斯代表威爾斯的《西方郵報》(Western Mail)前往德國,報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的崛起,這個政黨有個更為世人熟悉的恐怖名號──納粹黨。

 

那年2月23日,仲斯陪同新上任的德國總理希特勒(Adolf Hitler)與其宣傳頭子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搭機前往法蘭克福(Frankfurt),成為第一位陪同希特勒飛行(當然也做了專訪)的外國記者。仲斯的報導開門見山:「如果這架飛機墜毀,整個歐洲的歷史都要改寫。」

 

他形容希特勒像一座「民族主義的活火山」,已經預見他將威脅世界和平,英國與德國終將一戰。

 

但仲斯仍然不能忘情蘇聯與其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饑荒危機,在1933年3月初以自由記者(freelancer)身分設法弄到採訪簽證,前往莫斯科,但是很快就發現當地的西方國家外籍記者受到共產黨當局的供養與監控,又與本國的左派知識階層一搭一唱,在報導上難有作為,甚至甘心自我設限。

 

於是仲斯做了專業記者該做的事:甩開政府監控者,前往據稱饑荒最嚴重的烏克蘭東部,翻山越嶺,走遍各大城市和村落,親眼見證饑荒的恐怖景象:從村莊到集體農場,到處都是哭聲:「我們沒有麵包,我們要餓死了。」饑荒激發出絕望、暴力與同類相食(cannibalism)。

 

而且烏克蘭不是唯一的災區,窩瓦河(Volga)流域、西伯利亞(Siberia)、白俄羅斯(White Russia)、北高加索(North Caucasus)、中亞(Central Asia)都是遍地餓殍。

 

他曾在一處雪地林中遇到5個瘦弱的兒童,對著他唱一首詭異的史達林(Josef Stalin)頌歌,告訴他儘管他們又冷又餓,還是對史達林忠心耿耿。仲斯自己也曾經餓到啃樹皮,所幸遇到一戶好心人家分享食物,儘管那戶人家也處於餓死的邊緣。

 

那年3月29日,仲斯九死一生回到柏林,召開記者會,揭露俄羅斯及其加盟共和國的饑荒浩劫,當時引發不少媒體報導,他自己的手筆〈饑荒統治俄羅斯──五年計畫摧毀了麵包供應〉(FAMINE RULES RUSSIA - The 5-year Plan Has Killed the Bread Supply.)則在兩天後刊登於《倫敦晚郵報》(Th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仲斯揭露的報導真相一出,西方媒體派駐莫斯科的記者先生女士們自然被打臉,但他們的反應絕不是反躬自省、追加報導,而是文過飾非,堅持善盡蘇聯共產黨化妝師的義務,以免連工作都保不住。

 

這批記者之中表現最為惡劣、撻伐仲斯最為賣力的,就是《紐約時報》莫斯科分部主任杜蘭提(Walter Duranty),他前一年才以蘇聯系列報導拿下「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在自家報紙大剌剌刊登專文〈俄羅斯人挨餓,但是沒有饑荒〉(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批駁仲斯之餘還冷嘲熱諷。

 

其實有多項證據顯示,杜蘭提當時就已知道史達林愚蠢偏激的產業政策已經引發浩劫,但他硬是壓下真相,也不敢面對其他記者報導的真相。杜蘭提有些同儕也知事態嚴重,但是堅信為了「更長遠的目標」,堅信短期的犧牲飢餓人民是足夠可以容忍。

 

時至今日,「烏克蘭大饑荒」早已是歷史事實,全世界有16個國家認定它是一場種族滅絕(genocide),它甚至有一個讓人聯想起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的專有名詞「Holodomor」,意為「以饑餓進行滅絕」。在仲斯深入烏克蘭的前後,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400萬人活活餓死,約佔總人口13%。

 

1990年6月24日,《紐約時報》透過社論譴責杜蘭提自甘墮落為史達林的化妝師與傳聲筒,「做出令本報蒙羞的報導」多年來一直有新聞界人士要求收回他的普立茲獎,雖然至今尚未如願,但他確已成為新聞學教科書上絕佳的反面例證──踐踏新聞專業的記者終將踐踏自己。

 

仲斯沒有來得及拿普立茲獎,來不及看到自己名聲完全平反。大饑荒報導過後,他再也去不了蘇聯,但理想主義者與行動主義者的本色不改,只是將焦點轉向遠東地區,1934年晚期從英國出發,展開一場「環遊世界發現事實之旅」(Round-the-World Fact-Finding Tour),到日本住了半年,轉往北京,然後與一位德國記者前往日本佔領的滿洲國,遭日軍逮捕,遣返張家口。

 

 

兩人半路被一群強盜綁架勒贖,德國記者獲釋,但是仲斯在1935年8月12日──也就是他30歲生日前一天──遭到槍決。有證據顯示,這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KGB的前身)借刀殺人,以懲罰仲斯做了每一位專業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做的事──報導事實真相。

 

蓋瑞斯.仲斯新聞記者的生涯不到5年,不曾受僱於大型媒體,留下為數不多的報導與幾部日記,卻將被隱藏的真相化為正義。他此生單身對抗崛起中的蘇聯共產帝國,揭露最黑暗悲慘的秘密,勇敢挖掘真相的英勇事蹟令人敬佩!

 

 

 

 

 

 

導演

阿格涅斯卡霍蘭 Agnieszka HOLLAND

劇本

亞歷山德拉哈盧帕Andrea Chalupa

製片

安德里亞·查盧帕Andrea Chalupa

斯坦尼斯瓦夫·齊茲奇Stanislaw Dziedzic

攝影

湯瑪士納米烏克 Tomasz Naumiuk

演員

凡妮莎寇比 Vanessa Kirby  

詹姆士諾頓 James Norton  

彼得賽斯嘉 Peter Sarsgaard  

約瑟夫馬維 Joseph Mawle  

蜜卡莉娜奧珊斯卡 Michalina Olszanska  

剪接

米哈爾·查納內奇Michal Czarnecki        

音樂

安東尼·拉紮爾凱維奇Antoni Lazarkiewicz

國家

波蘭、英國、烏克蘭

語言

英語 / 烏克蘭語 / 俄語 / 威爾士語

類型

劇情片

級數

保護級

長度

約 119 分鐘

發行

聯影/聯贏

官方網站:http://www.cineplex.com.tw/

          http://www.facebook.com/Cineplex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