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潔絲米拉‧茲巴尼奇 ‧演員: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露娜‧米喬維克/李昂‧魯塞夫 本片獲得2006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人道主義精神獎、和平電影獎。
【劇情簡介】
【關於導演】
導演簡介 【旅行之歌】榮獲2006德國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金熊獎、人道主義精神獎以及和平電影獎,是影展上一匹出人意料的黑馬。獲獎後,本片成為波士尼亞人民注目的焦點,也讓全世界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一個飽受戰火凌虐的國家。展現對波士尼亞人文關懷的潔絲米拉,回國後亦獲頒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的「城市金鑰」,和受邀擔任2006年塞拉耶佛電影節(Sarajevo Film Festival)評審團主席。 1974年出生的潔絲米拉‧茲巴尼奇(Jasmila Zbanic),從藝術學院畢業之後,一直專心從事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探討的內容大都和家鄉「波士尼亞」的內戰有關。【旅行之歌】是潔絲米拉第一部劇情長片,雖然依舊講述內戰的故事,卻不再只是紀錄戰爭帶給人類殘酷的傷害。她有感於生活在內戰不斷的國家中,人民每天面對的生活其實是非常戲劇化的:戰爭讓人失去時間感,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變得支離破碎;戰火之中不再存在單純的愛,人們心中多了失望、厭惡、憎恨、矛盾。因此電影中主人翁的愛情和親情,透過心中創傷和複雜情感的詮釋,比在和平中生活的人來得更為真實而有力。 演員簡介 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 喜歡東歐國寶級導演庫斯杜力卡的觀眾,對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想必也不陌生,她曾參與演出過【爸爸出差時 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地下社會 Underground】、【生命是個奇蹟 Life Is a Miracle】等電影,讓她成為波士尼亞少數為世界影壇所熟知的演員。身處在歐洲火藥庫的家鄉,無論是電影或是戲劇,所能獲得的資金和資源都比鄰近的西歐國家少了很多,蜜兒珍娜和許多波士尼亞出身的導演一樣,希望能夠透過電影和自己的演出,闡述家鄉的故事,還原歷史的真相,讓世人認識真正的南斯拉夫民族。 蜜兒珍娜此次在【旅行之歌】中所擔綱演出的是飽受戰爭凌虐的婦女,心中的傷痛成了她永遠的秘密。眼尖的觀眾能發現,主角為了隱藏這一個秘密,說出來的話幾乎都蘊含著更多深層的意涵,為了她唯一的女兒,她不能被陰霾打倒,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活出另一片天空。
露娜‧米喬維克 為了挑選出能夠擔綱這吃重角色的小童星,導演親自面試了2000名小學生,選出最後20名候選者。她讓這群小朋友跟隨劇組一起活動,以便從中觀察他們的演戲天份、創造力和配合度。經過激烈的競爭多次的排練,個性活潑的露娜‧米喬維克終於脫穎而出。 為了培養小朋友們對於角色的責任感,拍攝過程中劇組一視同仁,不因她們的年紀而放縱。劇組希望能夠帶給他們安全感,並且了解到自己受到絶對的支持,就如同電影中媽媽對於女兒的愛一樣。透過劇組之間家人般的相處,露娜很快地了解自己角色的心境,而她精彩的表現果然讓觀眾眼睛為之一亮。
電影配樂 音樂和歌曲在【旅行之歌】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在劇情重要的關鍵時刻伴隨出現,舉凡電影開場的「Ilahijas」崇神歌曲,至電影尾聲的七○年代流行歌曲,甚至穿插其中多首膾炙人口的塞爾維亞「turbo folk」註一的流行音樂,意涵皆有不同。對單親媽媽伊絲瑪而言,她的內心世界很難訴諸文字或語言,卻能在最純淨的音樂流洩中獲得釋放,順道帶出影片獨特的戲劇張力。Ilahijas意指「獻給神的音樂」,在本片中成為傳達伊絲瑪情感的媒介,整個故事也由此娓娓道來。與它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節奏強烈、富侵略性的turbo folk,兩者的高反差也間接指涉伊絲瑪和莎拉這對母女的差異。電影最後以「塞拉耶佛,我的愛」一曲作結,這首波士尼亞人耳熟能詳並經常在旅行途中哼唱的歌曲,在影片裡有其特殊的戲劇功能,因為它愉快的旋律對應莎拉沉重的心情,卻能緩緩引領她打開心門,跟著歌詞唱出她當下的心聲,增添結局情感兩歧的矛盾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