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世紀編舞大師》、10/3《光》、11/28《巴黎我愛你》2025上映
LOGO
經典DVD > 經典DVD > 天堂電影院Last Film Show 

天堂電影院Last Film Show 

★榮獲西班牙瓦拉杜利德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金穗獎
★榮獲美國米爾谷國際影展 世界電影觀眾票選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天壇獎/台北金馬影展 觀眾票選獎
★美國翠貝卡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因為有光,才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有電影 」電影成為夢想。
★《天堂電影院》寫給電影的情書,一首獻給膠捲電影的讚美詩



分享到

劇情簡介

從一名鐵路車站叫賣奶茶的男孩,用他的午餐飯盒賄賂電影放映機師,換取免費看電影躲進放映室,第一次發現電影就完全被迷住了。《天堂電影院》華麗動人,悲壯而精彩,宛如述說著「電影不死」的動人告白。對於喜歡電影的人來說絕對是必看的!

 

關於劇情  男孩述說對電影的愛,追夢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電影膠片光影的迷人

印度男孩平日在鐵軌旁玩耍遊戲,傳統印度種姓階級制度根深蒂固,直到嚴肅的父親破例,帶著全家看了一場宗教電影,從此對大銀幕上的光影深深著迷,偷錢翹課只為了再進戲院看片,更意外認識了放映師,他用媽媽的愛心便當,換取看戲的機會,並累積許多電影知識,對電影的嚮往種子逐漸在心中流竄,於是相約和朋友全員出動,拼湊出屬於自己波光流轉、影像斑斕的電影夢。

印法合拍劇情片《天堂電影院》拍攝得令許多影迷也如癡如醉,導演的隱喻處理拿捏得法,利用純真的視角,夢想與幻滅的拉扯,為當代電影發展的宿命做註解。電影每個片段都處理的極為優秀如閃耀灼人光芒,並致敬許多影史上的經典電影和大師…絕對是每個影痴的映照。

法裔印度導演潘納林的《天堂電影院》,一名被電影撼動一生的村落男孩,和三五好友展開土法煉鋼,秘密進行一場「讓電影走出電影院」的計畫。影片以鮮活絢爛的光作為筆觸,描繪男孩視事物爲光影組成的眼中風景,既呼應著盧米埃兄弟、大衛連、庫柏力克的電影精神,也向義大利的《新天堂樂園》致敬。並巧妙對比電影從膠捲轉換成數位映演的歷史進程,以及城鄉差距裡的人民心境,男孩即使遭多方阻撓,仍矢志觀影的不懈毅力,宛如述說著「電影不死」的動人告白。

一首獻給膠捲電影的讚美詩

因為有光,才有故事          有了故事,才有了電影

以村落男孩視角,述說對電影的愛,帶領觀眾重新認識膠捲光影的迷人

關於電影

天堂電影院》於2021年在金馬影展舉行首映,並入選青少年「影迷新世代」企劃單元

,影迷一致好評推薦。本片闡述觀眾情懷的印法合拍劇情片《天堂電影院》,也能令影迷癡醉,導演的隱喻處理拿捏得法,利用純真的視角,夢想與幻滅的拉扯,為當代電影發展的宿命做註解。電影每個片段都如中華一番的小當家上菜那樣,閃耀灼人光芒。

大導演潘納林透過這部電影像是對自己童年致敬。電影裡的主人公薩邁和導演本身一樣,自小不愛學習,追求自由,希望成為一名電影導演。除了上下學,薩邁日常的工作就是幫父親到路過的火車邊吆喝,叫賣奶茶。出於對電影的狂熱,薩邁不止一次潛入電影院偷看電影,不斷在固執的父親面前表明自己想從事電影工作的願望。

在《天堂電影院》的時代背景裡,拍電影是個低賤的工作,不符合主角家庭婆羅門的身份。《天堂電影院》表現出導演對於膠捲的熱愛和懷念。這種熱愛,在薩邁身上淋漓盡緻地體現:寧願逃學,寧願不吃飯,去看電影的真誠,看電影時眼神的清澈,看到膠片裡的幽影的笑容,火車上“捕光”的較真……電影裡的一句話:“光能催生故事,再由故事能催生電影,感動眾人萬分。在電影中,我們透過薩邁的視角,回顧了早期膠捲電影的工作原理和放映流程,當時數位電影尚未出現之時,網路尚未普及的炙熱年代,《天堂電影院》激起了影迷們的時代眼淚與懷念。

天堂電影院》映射了印度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化。英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會說英語就意味着有文化,所有的廣告文案都變成了英文字母,衝擊只會說印度方言的鄉下人。在電影裡嶄露了導演對種姓、階級的不平等是包容的。從鏡頭上,電影給予各階層的人以尊重,薩邁對拍電影的追求亦是對種姓制度的挑戰與衝擊。電影後期膠捲的發展也意示著:文明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在印度自上而下的滲透。導演希望打破外界對這一國家的刻板印象。

《天堂電影院》把我們帶到印度南部農村鐵路邊上的村落,這裡景色秀麗,人們生活拮据但單純淳樸。電影裡給了很多薩邁母親做飯的鏡頭,裡邊的菜色不是想象中的黑暗料理,而是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此外,電影中的父子親情也相當令人動容,絕對是一部非常值得看,有想法的電影。

關於導演 潘納林 PAN Nalin

印裔法籍導演潘納林,具有製片及編劇身分,九○年代起為BBC、Discovery等頻道拍攝紀錄片,成績不俗。2001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色戒》便獲得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受國際影壇矚目。作品包括《憤怒的印度女神》、《跨越心世界》等。

 

他自小不喜愛上學,因討厭受束縛的生活模式,他終日沉迷於畫畫的創作興趣,追求天馬行空的電影世界,在九歲時便立志要成為全方位電影人,所以日後多套電影,除了親自執導外,更兼任編劇與監製。

長大後,如願以償於印度的製作公司工作,上班不足數月便被受老闆賞識,正式擔任導演拍攝電影,從此蜚聲國際,數度與多間國際媒體公司合作,他曾與好萊塢巨星妮可基曼與強尼戴普合作合演過電影,導演的其他作品包括《印度神奇世界》1999、《阿育吠陀:存在的藝術》2001、《輪迴》2001、《憤怒的印度女神》2015、《花之谷》2006、《天堂電影院》2021。

關於男主角 巴文拉巴里 飾演 薩邁

巴文拉巴里(Bhavin Rabari) 飾演薩邁。導演從3000個孩子中挑出他和與其他五個來自查拉拉幫的孩子一起扮演,他之所以能夠被挑選倒是因為他和導演來自印度偏遠偏遠地區,這樣才能自然地獲得正確的肢體語言。此外,這些孩子有一種在廣闊的空曠和開闊的天空中長大的感覺。他們也說方言。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來自普通家庭,他們習慣於“一無所有”。正因為如此,他們具有驚人的創新意識和從無到有的創造意識。所有這些品質使我能夠專注於我的角色和講故事。

 

 

關於配樂 奇爾莫林

奇爾莫林(Cyril Morin)是法國南配樂作曲家,1962年出生,代表作品《Distance》他自6歲開始學習音樂,隨後在國家音樂學院裡主修古典吉他,同時開始喜歡上搖滾和布魯斯。在學習期間他加入過不同的音樂團體,不停地參與各類演出直到1982年。隨後他做出平生第一個決定來到了巴黎。

 

他不斷地和一些藝術家或製作人合作,這樣的合作讓他學到很多其他類型的音樂及一些錄音技巧。1990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錄音專輯《Distance》。1993年西里爾第一次為Pan Nalin執導的影片《Khajuraho》擔當配樂,其後他在為一些影片配樂的同時,開始製作他自己的專輯《Flood》和《String Quartet》。1995年西里爾為Natasha de Betak製作的《Kaal》受到世界範圍的好評。2001年開始,西里爾多次與Pan Nalin合作,為《Ayurveda-art of being》,《Samsara》,《spiritual love story》等影片配樂。2003年西里爾憑藉他自己的專輯《Western Panson》打開了美國市場。

 

 

導演

潘納林 PAN Nalin

劇本

潘納林 PAN Nalin

製片

馬克杜爾Marc Duale 

迪爾莫瑪雅 Dheer Momaya

潘納林 PAN Nalin

攝影

 
   

斯瓦普尼爾·S·索納瓦內Swapnil S. Sonawane

演員

巴文拉巴里 Bhavin Rabari

拉胡爾·科利 Rahul Koli

迪彭拉瓦爾 Dipen Raval    

蒂亞塞巴斯蒂安 Tia Sebastian

剪接

什瑞亞斯·貝爾唐迪 Shreyas Beltangdy

帕万巴特 Pavan Bhat

音樂

奇爾莫林Cyril Morin

國家

印度、法國

語言

印度語

類型

劇情片

級數

保護級

長度

約 1 時 51 分 35 秒

發行

聯影/聯贏

官方網站:http://www.cineplex.com.tw/         

http://www.facebook.com/Cineplex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