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鳥【The Painted Bird】
★ 榮獲15項國際大獎、11項提名
★ 威尼斯影展競賽片
★ 威尼斯影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10 強
★ 費時3年,因是禁書,為逃避拍攝禁令而準備17套劇本
★ 多倫多影展 特別展映 單元北美首映
★ 波蘭卡梅林奇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銅蛙獎、國際影評人獎
★ 芝加哥影展/愛爾蘭科克電影節/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電影節/
印度加爾各答國際電影節/俄羅斯明斯克國際電影節/金衛星獎電影部 最佳外語片
★ 捷克影藝學院「捷克奧斯卡」金獅獎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音效、服裝得獎、最佳演員、女配角、劇本 8大獎
★ 爛番茄91%新鮮度,知名媒體評分彙整網站MTC 75 高分推薦
★ 捷克電影基金會、創意歐洲、烏克蘭國家電影局、斯洛伐克視聽基金、南摩拉維亞電影基金會、皮爾森地區聯合支援
關於劇情
★禁書改編「二戰」文學經典 耶茲科辛斯基 同名小說
★35mm膠卷呈現魔幻寫實驚人畫面,斥資1.5億克朗打造,導演堅持以4k數位電影放映
★震撼人心指數破表
二戰時期,一名猶太男孩在歐洲各地尋覓安身之處,遇到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暴力景象
關於一個年輕猶太男孩的故事。他的父母將他送到歐洲的親戚家,以避免反猶太人的迫害,這個男孩的親戚突然死了,他必須在一個對他充滿敵意的危險野外世界裡逃亡、獨自謀生,他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使觀眾從社會和歷史的不同角度反思邊緣人物的荒誕行為。
「曠世巨作,榮幸能看見如此精彩作品」____________《衛報》
「強大技術構成令人沉浸、強而有力的電影」____________《美國綜藝報Variety》
▲
關於電影 小男孩視角目睹歐洲“二戰”期間人間煉獄的悲慘景象
影片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描寫了歐洲“二戰”期間的悲慘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鄉下避難,但與他失去了聯繫。男孩開始在各個村莊之間流浪。因為他的黑頭髮、黑眼睛,村民認為他是吉卜賽人,會給村子帶來不祥,以各種方式折磨他。
他曾被埋在土裡,只有腦袋露在外面,烏鴉將他啄得傷痕累累。他目睹人們在暴力、墮落和無知的牢固鏈環中彼此吞噬。當他躺在鐵軌上,讓火車從自己身上呼嘯而過,他體會到的只有飽受淩辱卻依然倖存的快樂。影片在黑白光影下呈現出絕美的視覺質感,一齣戰爭浮生錄在魔幻的視角下就此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比賽放映結束後。獲得了長達10分鐘的起立鼓掌,此外此片還榮獲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這成為了電影節上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獲得了許多評論家的高度評價,並被選為奧斯卡國際電影類的捷克代表。
「在一部長達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中,眼前難以置信的駭人場景、鞭打、殺戮和殘害所產生的震撼力是不間斷的,
然而邪惡的奇觀並沒有使觀眾麻木,而是沉浸在令人沮喪的恐怖高潮中,無法逃脫。」__________《好萊塢報導者》
關於導演 瓦紮莫豪爾
瓦紮莫豪爾(Václav Marhoul)是捷克的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他於1984年畢業於布拉格的FAMU。他於2003年根據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著作執導了第一部電影《馬贊尼·菲利普》(Mazaný Filip)。2008年,他的第二部電影《托布魯克》首映。
導演在此片堅持用35釐米膠卷拍攝,他認為:「沒有一種格式能如此準確有力地捕捉到畫面上的美與殘酷。數位影像的品質仍然落後於經典負片的觸感特性,尤其是因為數位影像失去了它的生動性,如果不使用黑白膠卷進行拍攝的話,我們就無法捕捉到畫面的本質真實性。」
導演瓦紮莫豪爾表示,自己兩次作為後備軍去過阿富汗,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在盧安達等難民營工作過;因此,導演見到過很多人間悲劇,和很多幸存的兒童對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導演表示,拍攝時並沒有讓小演員直接目睹這些殘暴的戲碼,而是單獨拍攝其反應;但男孩最終還是表示,不想當演員了。
關於男主角 彼得柯特拉Petr Kotlar 飾演 約斯卡Joska
彼得柯特拉(Petr Kotlár)出生於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 他以《異端鳥》(2019)和27.塞斯基·列夫(2020)聞名,將小男孩約斯卡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片中他必須被烏鴉啄得傷痕累累。必須飾演目睹人們在暴力、墮落和無知的牢固鏈環中彼此吞噬的小男孩。還必須躺在鐵軌上,讓火車從自己身上呼嘯而過,在片中演技備受考驗與磨練從未演過戲,素人男童首次挑戰大銀幕,其首次出演即獲得好評,被外媒堪稱是「驚異的新人」
關於演員 斯特蘭·史高斯嘉 Stellan Skarsgard 飾演 納粹士兵
史高斯嘉是當代北歐電影最知名最受尊敬的演員之一。史高斯嘉最受推崇的一些表演,都是那些處於極端精神條件下的角色煥發出的生命本能力量。在拉斯馮提爾的《破浪而出》中他演出一名逼著妻子與他人發生混亂性關係,自己卻從中獲得變態快感的丈夫。這是一個極度精神分裂的角色,史高斯嘉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完成了。另一部體現史高斯嘉表演風格的電影挪威驚悚片《針鋒相對》,他還演出了恐怖片《大法師:吸魂首部曲》(Exorcist:The Beginning)與《大法師前傳之保羅許瑞德導演版》(Dominion: A Prequel to the Exorcist),是真正的恐怖驚悚片大師級演員,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曾在聯影發行過的電影《我的青春煉獄》中飾演殘暴的典獄長,展現無邊的恐怖魅力,演技驚人,讓人不寒而慄。
關於演員 哈維凱托 Harvey Keitel 飾演 神父
哈維凱托(Haarvey Keitel),1939年5月1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為美國著名男演員。1939年,凱托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父親哈裡凱托是波蘭人,母親米麗婭姆是羅馬尼亞人,他的父母共同經營一家速食店,同時父親還是一個匠人。
1968年從影,展開與導演馬丁史柯西斯長年的合作關係。兩人的銀幕處女作是1968年影片《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5年後又在電影《窮街陋巷》(Mean Streets)中再次攜手合作,其後又有《再見愛麗絲》、《計程車司機》以及史柯西斯頗受爭議的《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等作品。進入90年代後,哈維在《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及《一代情梟畢斯》(Bugsy)贏得奧斯卡的提名,1992年拍攝的《壞中尉》(Bad Lieutenant)和《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更奠定了他表演的地位;1993年珍康萍(Jane Campion)執導的怪誕劇情片《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哈維再次證明寬廣的戲路。
關於演員 烏多基爾 Udo Kier 飾演 米勒
烏多基爾(Udo Kier), 1944年10月14日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的科隆,是名德國演員,他出生的醫院在他出生後不久就遭到了轟炸,青年時期,他曾擔任祭壇男孩和領唱,後移居到英國學習英語。他演藝之路豐富,出道至今已出演了超過200部電影,最為中文玩家熟知的是他飾演了遊戲《紅色警戒2》和《尤里的復仇》中的尤里。
1966年基爾主演了電影《聖特羅佩之路Road to St. Tropez》嶄露頭角。1973年的《安迪沃荷之科學怪人》(Andy Warhol's Frankenstein)聲名大噪,隨後基爾演出了大量的吸血鬼電影和恐怖片《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我和殭屍有份合約》(Shadow of the Vampire)、《吸血鬼3000》(dracula 3000),如《吸血萊恩》和 及《坐立不安》(SUSPIRIA),1998年更夾著盛名進軍好萊塢拍攝吸血鬼大片《刀鋒戰士》(Blade),自1987年出演了拉斯馮提爾的許多電影諸如:《性愛成癮的女人》、《厄夜變奏曲》、《在黑暗中漫舞》等片。基爾還出現在瑪丹娜1992年出版的書《sex》(性),同時還出演她的專輯Erotica的MV。
關於演員 朱利安桑德斯 飾演 戀童癖者
朱利安桑德斯憑著英挺的鼻樑和金髮,常客串演出亦正亦邪的角色,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984年的《殺戮戰場》,但直到1986年和海倫娜波漢卡特合作的《窗外有藍天》才讓他展露巨星風采。
他也在大衛柯能堡的《裸體午餐》中的演出中表現突出,接下來在麥克費吉斯的《遠離賭城》飾演皮條客獲得極大的讚賞。近年來朱利安參與多部卡通的配音,並參與許多電視影集的演出,並參與最夯的福斯熱門電視影集《24反恐任務》第五季的演出,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
關於演員 巴里佩珀 飾演 俄國狙擊手
巴里佩珀(Barry Pepper)1970年4月4日出生,是一名加拿大男演員。他於1992年開始參演電視劇。因在1996年的電視電影《鐵達尼號》的表演而引起了大導演史匹柏的關注。隨後他就出演了1998年史匹柏導演的《搶救雷恩大兵》中的狙擊手Daniel Jackson一角。
2011年因在電視劇《甘迺迪家族》(The Kennedys)中主演Robert F. Kennedy,為他贏得了艾美獎迷你劇或電視電影獨立男主角獎。他知名的角色有《硫磺島的英雄們》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士邁可·史達蘭克(Michael Strank),《搶救雷恩大兵》中的遊騎兵狙擊手傑克森(Daniel Jackson),《極地求生路》裡的飛行員Charlie Halliday。
關於攝影 獲得8次捷克金獅獎最佳攝影獎的攝影師 史穆特尼
史穆特尼(Vladimír Smutný)是捷克電影攝影師。他曾八次獲得捷克獅獎最佳攝影獎。他還是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得主《遊子》(Kolya)的攝影師。他的父親是一名攝影師。他的姐姐吉特卡·斯穆特納(JitkaSmutná)是一位女演員。他此次透過35MM黑白膠卷拍攝,讓每一幕畫面都充滿著觸目驚心地荒涼和絕望之感,即使是一片灑滿陽光的田野也充滿了威脅,畫面裡的人毫無例外幾乎都泯滅了人性。
這部電影使用了35mm膠卷進行拍攝,最終畫面螢幕比例是1:2.35。在數位化浪潮已經風起雲湧多年的時代,透過膠卷拍攝手法相當難能可貴。黑白膠卷是利用物品的灰階程度來間接表現色彩,因此對打光有著超乎尋常的要求,沖洗流程也更為複雜,稍有不慎便會讓劇作的努力付諸東流。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現在的世界電影產業已經鮮有使用原生黑白膠卷進行拍攝的影片了。
雖然有著種種困難,但這些客觀原因並沒有阻攔到《異端鳥》在攝影上的超常發揮。這部影片的攝影極其細膩與風格化,幾乎可以肯定其為2020年度最佳的攝影大作。
攝影師並沒有將美感的表現停留在風景本身上,而是大量地使用了風格化的元素,來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凸顯氣氛。在少量的室內場景裡,常將燭光或是油燈作為單點光源,大量使用近景來拍攝光線在人物臉上的移動。當拍攝室內多人戲份時則利用了高反差,將多個光源固定在某一區域,使人物被發散的光線包圍,從而營造一種低沉壓抑的氛圍。
影片還很喜歡用一些動態的構圖,大特寫加上單點光源拍攝演員的側面,有時候當攝影機停留一段時間後,人物在光線的映照下會呈現如同石雕一般的質感。而外景戲裡,則選擇自然元素作為畫面動態的主體,鏡頭人物在薄霧中行進,影片別出心裁地讓他們從近景走入景深處。這樣看起來霧就如有生命一般將這些人物包圍了。而在另一些場景裡,攝影師更是大膽地讓鏡頭跟著風的方向進行搖動,仿佛引導我們觀看的不是持攝影機的人,而是風。
關於原著小說介紹 耶茲科辛斯基 撰寫的同名禁書《The Painted Bird》
這部電影改編自波蘭裔美國人耶茲科辛斯基(Yezi Koshinski)的同名小說《The Painted Bird》,1965年初版於美國,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同年獲法國「最佳外國小說獎」,從問世至1981年就重印了 13次,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並被《時代周刊》評為1923年以來最好的100本最好的小說之一。劇作家阿瑟米勒評價道:「給你的心靈帶來有力一擊!整本書的寫作都小心地沿著虛構和真實的邊緣完成。」
本書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描寫了歐洲「二戰」期間的悲慘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鄉下避難,但與他失去了聯繫。男孩開始在各個村莊之間流浪。因為他的黑頭髮、黑眼睛,村民認為他是吉卜賽人,會給村子帶來不祥,以各種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裡,只有腦袋露在外面,烏鴉將他啄得傷痕累累。他目睹人們在暴力、墮落和無知的牢固鏈環中彼此吞噬。
他躺在鐵軌上,讓火車從自己身上呼嘯而過,他體會到的只有飽受凌辱卻依然倖存的快樂。書名「異端鳥」象徵著被視為異類的人。作者相信,針對「異類」的歧視劃分是強加的、人為的,整個戰爭就是這種歧視造成的災難之延伸。
原著作者簡介 耶茲·科辛斯基
耶茲·科辛斯基1933年出生於波蘭,在「二戰」納粹大屠殺中倖存,1957年移民美國。曾獲古根漢獎金和福特基金會獎金。《The Painted Bird》是他引起文壇關注的重要代表作。1969年憑借小說Steps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70年獲得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獎。傳說中1991年死於自殺。
科辛斯基本人的一生曲折而富有戲劇性,其精彩程度並不亞於這部小說本身。即使《The Painted Bird》中的故事並不能直接反映他本人的經歷,也幾乎可以視為他動盪人生的寓言。科辛斯基出生於富有的猶太人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父親是波蘭羅茲大學的古典學家和教師,而母親是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家。1939年,納粹占領了波蘭,科辛斯基的父母把他送到偏遠的鄉下避難,希望保住他的性命。和《The Painted Bird》男主角一樣,科辛斯基在十幾歲時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語言能力。
或許因為在戰爭中迫切求生的需要,他從小便養成了一種善於掩藏秘密,甚至創造秘密的性格。1957年,他憑藉自己精心泡製的文件成功移民美國,1965年成為美國公民。科辛斯基以寫作為職業,同時也是滑雪、馬球和攝影的資深愛好者。1969年,因為他的行李被誤投,他錯過了班機,沒有按時到達羅曼波蘭斯基在加州的家中,結果僥倖躲過了犯罪集團曼森主導的屠殺,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就死在這次謀殺中……這些經歷,都令他的生活和命運披上了一層強烈的神秘色彩。
導演
|
瓦紮莫豪爾Václav Marhoul
|
劇本
|
瓦紮莫豪爾 Václav Marhoul (改編劇本)
耶茲·科辛斯基Jerzy Kosinski (小說原著)
|
製片
|
亞歷山大·庫沙耶夫Aleksandr Kushaev
瓦紮莫豪爾Václav Marhoul
|
攝影
|
史穆特尼Vladimír Smutný
|
演員
|
彼得柯特拉(Petr Kotlar)
烏多基爾(Udo Kier)
斯特蘭·史高斯嘉 (Stellan Skarsgård)
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
朱利安桑德斯(Julian Sands)
巴里佩珀(Barry Pepper)
|
剪接
|
盧德克·胡德Ludek Hudec
|
音樂
|
帕維爾·瑞霍勒季Pavel Rejholec
|
國家
|
捷克| 烏克蘭 | 法國
|
語言
|
捷克語| 德文| 俄語| 拉丁語|斯拉夫世界語
|
類型
|
劇情片/戰爭
|
級數
|
輔15+
|
長度
|
約 169 分鐘
|
發行
|
聯影/聯贏
|
官方網站:http://www.cineplex.com.tw/
http://www.facebook.com/CineplexTW
|